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中小学电教》

杂志简介 (英文名: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EDUCATIONALTECHNOLOGY )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省电教馆主办的基础教育类的省一级学术期刊。杂志主要受众为广大中小学校的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更多

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信息来源:《中小学电教》杂志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2/4/9 阅读数:351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摘要“课程思政”是近几年我国在推进高校德育综合课程改革中产生的新理念,体现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新形态。在逻辑关系上,“课程思政”契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彰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特点,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构建。如何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下建构“课程思政”,仍有许多思考和提升的空间。

关键词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

教师要不断探索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融入、渗透的技巧与艺术。教学是一门艺术,“课程思政”同样如此。要使专业教育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二者要做到协调同步、相得益彰,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驾驭“课程思政”的技巧与艺术。教师要善于寻找选题的新鲜视角。特别是追踪青年学生关心的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以这些问题的切入作为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聚焦之点和动力之源,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营造轻松、愉快、温暖、光明、自由的教育情景、氛围,做到专业之“术”与思想政治之“道”和谐统一;教师要在备课环节精心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切实将“思政”的“盐”融入专业教学的“汤”,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既要考虑“思政”价值的正确引导,又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二者的结合要恰到好处。

其二,激发“思政育人”潜力、彰显“思政育人”特色与评估“思政”效果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难点。“课程思政”的实践中,许多难点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如何在保持课程知识体系专业性完整性的基础上,把课程打造成“隐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如何激发“思政育人”潜力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难点之一。实践中发现,“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囿于不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文社科的相关知识和理论素养,在前期教学设计时不能充分有效地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与资源;有部分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中,不能围绕育人目标把“思政”教育恰当地融入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案例、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等;还有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课程具有“思政育人”功能,但缺乏“思政育人”的技巧与本领,更多的处于散发、朦胧、碎片化的育人状态,不能完全激发与释放“思政育人”的潜力。

如何凸显地域、学校、课程特色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又一难点。在教学体系的诸要素中,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突出亮点。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能够反映所在地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内容,特别是能够被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价值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到因地制宜;必须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特色内容,探索植入校园文化基因,弘扬校训精神,做到因校制宜;必须结合学科、专业、课程实际,服从和服务于学科发展、专业培养、课程定位等目标,做到因课制宜。如何把三者有效对接、融汇与贯通,增强“课程思政”吸引力、感召力,这是“课程思政”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又一问题。

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估“课程思政”的“思政”效果,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难点所在。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动态发展的若干阶段或环节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统一。也就是说,“课程思政”中的“思政”教学设计付诸实践,并不等于教学过程的完结。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是否达到了这一目的,需要对教学的“思政”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客观化、量化评估十分困难,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灵活性的表现形态。它既表现为若显或若隐的效果,又表现为直接或间接的效果,还表现为近期或远期的效果。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估时,近期、直接、显性的效果相对容易,而对远期、间接、隐性的效果进行评估则具有相当难度。依据现有研究,如何对“课程思政”的“思政”效果进行全面、客观、辩证的评估,尚不能做到精密而准确。

其三,规范制度体系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当务之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组织保障、课程建设安排、师资队伍培训等制度体系是保障“课程思政”行稳致远的当务之急。

组织保障体系要形成宏观、中观、微观层层传导、各司其职的联动机制。即宏观层面要成立以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的专项工作小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政治要求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从大局和方向上进行宏观把握;中观层面要由教务管理部门、各院系教学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特别是在修订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时,要引导教师注重对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和内容的挖掘,并划拨专项经费,以教学研究促进课程建设;微观层面要以教研室为基层单位,发挥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的示范效应,带动广大教师投身“课程思政”的积极性。课程建设体系要健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管理实施细则和制度安排,从课程设置、课程定位、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等方面建立规范性制度安排。师资队伍培训体系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力度,形成规范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此外,还可以召开专题教学研讨会,加强交流,互通有无,达成共识性经验。

总之,“课程思政”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值得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认真总结、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有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新探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76—77.

[2]成有信.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J].中国社会科学,1982,(1).

[3]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15[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_197068.html.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97.

 

 

360 百度